秋分至/昼夜平分
金秋好“丰”景
秋分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
秋分过后,太阳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
北半球开始昼短于夜,昼夜温差加大
气温逐日下降,秋分已至,蝉鸣渐止
银杏新黄,秋风不负草木,我亦不负秋风
秋分,“分”即为“平分”、“半”的意思,同“春分”日一样,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。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。按农历来讲,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,是初秋和深秋的“分水岭”。
“秋分”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。汉代大儒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伴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
古人将秋分时节分为三候:一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。
在岭南地区,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。秋菜是一种野苋菜,乡人称之为秋碧蒿。逢秋分时,村民都去采摘秋菜。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,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。顺口溜也就变成了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,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”。
秋分贴秋膘鸭和鱼都是绝佳选择,鸭肉性偏凉,富含蛋白质,适合夏秋之交“平补”;鱼肉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,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。但是不等于只吃肉,荤素比例保持在3:7为宜。
秋季气候干燥,燥邪为主要外邪。在秋分之前,受暑热余气影响,温燥现象较为普遍;而秋分之后,秋风渐起,气温逐渐下降,寒凉气息加重,凉燥现象逐渐增多。为预防凉燥,就得坚持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提升抗病能力。
秋分至,燥邪盛,最宜润养。饮食调养方面,应多喝水,吃清润、温润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乳品、梨等,以起到滋阴润肺、养阴生津的作用。宜多食白色食物——雪梨切块蒸熟润肺止咳,银耳百合粥滋阴安神,杏仁茶抚平秋燥。
「模板使用说明」
文字:135AI写作/仅做占位,使用请替换
贴纸:笔格设计ID:768203、135编辑器
艺术字:135素材/秋分ID:113158,不可编辑
排版:135编辑器
图片:来源135摄影图ID:89942、ID:89223
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平分。这个节气既是秋收秋种的农忙时节,也是人们调整生活作息的重要节点。
随着秋分后阳气逐渐衰退、阴气开始旺盛,夏季常见的雷雨天气逐渐减少,雷声也随之消失,自然界进入一个相对安静的阶段。
感受到寒气的小昆虫开始用细土小心翼翼地封堵巢穴的洞口,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冬眠做准备,这表明自然界已经全面进入越冬准备状态。
由于降雨量明显减少,加上天气转凉,河流与湖泊的水位开始逐渐下降,空气变得干燥起来,这个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水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