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
统
二
十
四
节
气
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
”大暑,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
带着炽热的阳光和汹涌的热浪
如约而至
它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
却也藏着夏日独有的热烈与生机
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大暑也有着独特的习俗。在福建莆田,人们会在大暑这一天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,据说可以大补元气;而在浙江台州,人们则会吃姜汁调蛋,用姜汁和鸡蛋调和后煮熟食用,既能补身体,又能防暑降温。此外,还有晒伏姜、喝伏茶、烧伏香等习俗。
晒伏姜是将生姜切片或捣碎后晒干,储存起来用于秋冬泡水喝,有祛寒暖胃的功效;喝伏茶则是用金银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中草药煮成的茶水,清凉解暑;烧伏香则是祈求风调雨顺、身体健康。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也蕴含着对健康生活的追求。
尽管大暑的炎热让人有些无奈,但文人墨客却总能在其中找到诗意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《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》中写道:“蕲竹能吟水底龙,玉人应在月明中。
草木枯萎,萤火虫却悄然点亮夏夜,古人认为这是腐草化萤,实则是萤火虫在湿热中繁衍,用微光点亮浪漫。
土壤湿润,空气闷热如蒸,正是农作物疯长的时节,也是大地对生命的温柔滋养。
雷雨骤至,暑气稍减,为燥热的土地带来清凉,也预示着秋的脚步渐近。
“大暑”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,农作物生长也最快。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。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,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,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,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。
山东地区流行大暑喝羊肉汤,以热制热,发汗排毒,是夏日养生的智慧。
将生姜切片晾晒,泡茶饮用,驱寒暖胃,老一辈的“天然空调”秘方。
浙江沿海地区举行祭祀仪式,将彩船送至海上焚烧,祈求风调雨顺、平安健康。
大暑时节,养生尤为重要。由于天气炎热,人体容易出汗过多,导致津液流失,因此要多喝水,多吃一些清热解暑、健脾利湿的食物,如绿豆汤、冬瓜汤、荷叶粥等。
微信号:135editor
新浪微博:@135编辑器
排版:135编辑器
贴纸:135编辑器
图片:135摄影图(ID:84145)
使用时请自行替换
文字:135AI写作,仅用作占位,使用时请替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