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st's Descent
10/23
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
日历翻到霜降,秋天便有了不一样的模样。早晚出门时,风里多了几分清冽,得裹紧些外套才觉得暖;路边的草木褪去了盛夏的浓绿,枫叶染成绯红,银杏铺成金黄,连草叶尖都偶尔凝着细碎的白霜,每一处都透着秋末独有的细腻。
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。其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的一天到来。霜降时,太阳到达黄经210°。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赤道,继续往南,夜晚变长,白天变短,离冬天更近了。霜降时节,万物毕成,毕入于戌,阳下入地,阴气始凝。天气渐寒始于霜降。
由于“霜”是天冷、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,故以“霜降”命名这个表示“气温骤降、昼夜温差大”的节令。“霜降”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,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“降霜”。其实,“霜”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,“霜”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,“霜降”节气与“降霜”无关。
日历翻到霜降,秋天便有了不一样的模样。早晚出门时,风里多了几分清冽,得裹紧些外套才觉得暖;路边的草木褪去了盛夏的浓绿,枫叶染成绯红,银杏铺成金黄,连草叶尖都偶尔凝着细碎的白霜,每一处都透着秋末独有的细腻。
豺狼等动物开始大量捕猎并储存食物,古人观察到其将猎物陈列的行为,视为“祭天报本”的仪式,象征自然界的感恩与循环。
气温骤降导致草木加速凋零,树叶枯黄飘落,大地呈现萧瑟景象;落叶化为土壤养分,为来年春季提供滋养。
蜇虫(如刺猬、蛇)进入冬眠状态,藏于洞中不动不食,垂下头以保存能量,体现生命为适应寒冬的蛰伏。
霜降,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,人们同样非常重视,各地还有祛凶、扫墓等习俗,以祈求风调雨顺,生活幸福安康。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,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;在广东高明地区,霜降前有“送芋鬼”的习俗[5]。同时,民间会举行菊花会,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。
古人认为,“霜”是杀伐的象征。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、肃杀之气,自汉代开始,古人就在农历九月讲习兵事,操练比试射箭,进行围猎活动。清朝时,每年秋季,皇帝都会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,行围狩猎,演练骑射。这就是木兰秋狝(xiǎn)。“木兰”是满语,翻译成汉语是“哨鹿”,就是捕鹿的意思。
在气象学上,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“早霜”或“菊花霜”,因为此时菊花盛开,正值赏菊的好时节。古有“霜打菊花开”之说,所以登高山,赏菊花,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。南朝梁代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上有记载。“霜降之时,唯此草盛茂”,因此菊被古人视为“候时之草”,成为生命力的象征。
霜降期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,又叫祭祖节,与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“三大鬼节”。这天,人们会祭祀逝去的亲人,除香烛、食物等一般的祭品外,还会为他们“送”去御寒衣物,叫作“送寒衣”。
排版:135编辑器
贴纸:135编辑器
图片:135摄影图(ID:89170)
使用时请自行替换
文字:135AI写作,仅用作占位,使用时请替换
注:头图含AI元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