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,在草木上形成白色的露珠,此时昼夜温差变大,人们能明显感觉到秋天的凉意,大自然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夏天的景象。
仲秋八月,当太阳行至黄经165°,天地之间忽有一滴露珠,在黎明草尖上折射出银白光晕,于是“白露”被写进了中国人的历法。
古人以五行应四时,秋属金,金色白,故名“白露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。短短一句,既道尽露之形色,也点明了“暑退凉生”的转折。
从周礼到汉历,从唐风到宋雨,这滴露水始终晶莹剔透地悬在华夏的眉睫,提醒人们:盛极而衰的阳气开始收敛,阴气自地下升腾,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收束,就此启幕。
古人以鸟为信使,把季节的密语写在翅羽之上:鸿雁远来,玄燕归南,群鸟衔食,三候交迭,恰如三枚节拍器,精准地敲出“暑退凉生”的韵律。此刻,让我们抬头望天,循着鸟迹,聆听自然最质朴的秋声。
大雁是季节的精准导航者。此时北方寒意渐生,雁群便振翅南飞,它们的鸣叫声划破长空,像是在与北方的土地作别,也为南方带去秋的讯息。
玄鸟即燕子。春分时,它们剪开柳烟而来;白露后,又穿破云层而去,把檐下呢喃留给记忆,把南方暖意寄在翅尖。
“羞”通“馐”,美食也。此时天气转凉,鸟类感受到肃杀之气,开始频繁觅食,雀鸟穿梭于枝桠,啄食饱满的浆果,储存脂肪以备寒冬。
白露之后,真正的秋已稳稳落座,它用澄澈的光、清冽的风、甘醇的露,提醒我们:把脚步放慢,把心灵收拢,与万物一起,向内敛,向丰盈。
白露一到,天地像被悄悄掀开一层薄纱,凉意渗进窗棂,也渗进人间烟火。古人把对季节更迭的敬畏与欢喜,统统收进“做一天事,吃一天食”的日常里:清露为浆,新茶为饮,江水为席,五谷为祭。
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: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,令人延年不饥。”江南人家,五更即起,将青瓷盘轻置篱下,待露满盈,再配以蜂蜜慢熬,一勺入口,甘凉润肺,仿佛把整个秋夜的清气封存。
白露前后,茶树经酷暑历练,又受夜凉滋润,叶片既厚且韧,泡之则甘醇悠长,既无春茶之嫩涩,也无夏茶之苦烈。闽南老茶师说:“一口白露茶,半部山海经”,舌尖的岩韵、花香、蜜味,皆是秋山的回声。
福建福州一带,有“白露必吃龙眼”的说法。此时的龙眼颗粒饱满、甜度最高,民间认为吃龙眼能滋补身体,抵御秋日的干燥。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,在草木上形成白色的露珠,此时昼夜温差变大,人们能明显感觉到秋天的凉意,大自然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夏天的景象。
【模板版权声明】
排版|135编辑器
图片|135摄影图(ID:89112)
使用请自行替换
贴纸|135编辑器
节气印章(ID:151026)
文字|来源于135AI写作,请自行替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