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客服
立即升级

大学校友访谈栏目杂志阅读、教育学校、简约极简、灰色

组 7.png
组 3.png

对话文学翻译

了解国内文学的真实现状

翻译不是语言的转换

而是灵魂的迁徙

周笔格

校友访谈-第七期
组 10.png

从母校的青青校园到社会的广阔舞台

TA用奋斗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

今天让我们跟随笔格大学一起

走进TA的青春回忆

聆听那些关于选择坚持与蜕变的成长故事...


校友介绍
Alumni Introduction

周笔格
Zhou Bi Ge
文学翻译者
文字疆域的拓荒人

2008级文学院校友,文学翻译者,中国翻译协会会员。译有《瑞士的森林》(十周年纪念版)、《千年孤独》(校注本)、《我们七月见》等17部文学作品,其中多部译作被纳入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推荐书目。


翻译的力量


曾获"提子翻译出版奖"新人奖,并担任135编辑书展、上海图书博览会特邀译者,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交流与经典文本的跨文化诠释。


对话/访谈


在本次访谈中,他将以译者的独特视角,带我们走进文学翻译的幕后——中国文学在海外面临怎样的真实境遇?AI时代,文学翻译是否仍需要"人"的温度?



一、"误译有时比正确更珍贵"


主持人

您翻译的克马斯新作《我们七月见》引发热议,有读者称您把"凋谢的玫瑰"译成"褪色的火焰"是过度发挥?

周笔格

这让我想起博尔赫斯说的"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"。翻译就像带读者参观外国文学的私人书房,既要保持原建筑的骨架,又要让访客感到宾至如归。那个"火焰"的译法,其实是捕捉老克晚期作品中生命灼烧感的尝试。


您看这个句子:"El tiempo no pasaba..."直译是"时间没有流逝",但中文语境里"时光凝滞"更能传递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质感。好的翻译应该像小提琴的琴马——既要牢牢固定,又要让弦自由振动。


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,热爱大自然的风光,内容丰厚,意义深远,语言生动,意境深邃,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,闪现哲理灵光,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。



二、中国文学出海:在偏见与期待之间
专访校友翻译家的"文字修行"


主持人

作为中外文学交流的亲历者,您觉得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存在哪些认知偏差?

周笔格

去年协助小麦家《人生河河》英文版校译时,美国编辑坚持要把所有谚语加上脚注。但阿拉伯语译本却建议删减景物描写——这很能说明问题。

西方出版社对中国文学有"三件套"期待:乡村叙事、政治隐喻、东方奇观。就像他们总问:"为什么你们不写自己的《百年孤独》?"却忽略了中国作家正在创造的崭新叙事语法。

"当莫言获得诺奖时,我们欢呼中国文学站上世界舞台;当残雪持续落选时,我们才看清这个舞台的台阶有多陡峭。"



三、给母校学子的建议
  • 建立"语感银行":每天抄写500字经典,培养肌肉记忆
  • 玩"文字俄罗斯方块":把唐诗转换成西语十四行诗结构
  • 经营"副业":我的戏剧社团经历对把握对话节奏帮助巨大


写在最后

两个小时的访谈里,周笔格手腕上的钢笔始终没放下过。当谈到正在翻译的斯特普鲁时,她忽然望向窗外:"看,这些银杏叶多像正在翻页的书。"或许这就是文学翻译者的宿命——永远站在两种语言的边境线上,把飘落的文字接住,再轻轻放进另一种文化的篮筐。


钢笔划过纸张的阻力感,能让我感知每个词的重量


留言区话题


如果你有机会翻译一本名著

最想挑战哪部作品?为什么?

(精选留言将获赠周笔格亲笔批注的翻译手稿复刻版)


往期推荐
RECOMMEND
1
校友访谈第一期:法学专家的所见所闻
2
校友访谈第二期: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晋级之路
3
校友访谈第三期:“救火”英雄的“平凡人”


笔格大学


——模版版权说明——

文字 | 来源135AI写作,使用请替换

图片 │ 来源135摄影图(ID:63953、63709)

头图 | 本人原创绘制+135摄影图(ID:63953、18482)

排版 | 135编辑器



组 12.png
模板编号: 157812
投诉

手机扫码预览

立即购买